那身黑色盔甲,是十四世纪法国人的梦魇──英国金雀花王朝的「黑太子」爱德华
天生的战士
十四世纪时的英国,是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的统治时期。当时在位的英王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 King of England),是英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国王之一。在他的统治期间,英国曾发生很多大事件,包括英法百年战争拉开序幕、嘉德骑士团(Order of the Garter)的创立,和黑死病的爆发。不过,本文要谈的主角并不是他,而是跟他同名的儿子──「黑太子」爱德华(Edward the Black Prince)。
根据爱德华三世开创的做法,爱德华被授与威尔斯亲王(Prince of Wales)爵位,意味着他正式成为英国王位的继承人。爱德华的一生都奉献了给战场,而他正是英法百年战争前半部的主要人物。他之所以被称为「黑太子」,传言是因为战场上的他总是穿着黑色盔甲,是他个人独有的特徵。但实际上,这是法国人对他的形容所衍生的绰号,源於爱德华在法国眼中的声名狼藉,因为他在战场上冷酷残忍,视人命如草芥。

爱德华出生於西元 1330 年,从小便被父亲栽培成一位战士。常言道,虎父无犬子,既然爱德华三世如此英明,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能尽显才能。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个懂得驰骋沙场的王子是最理想的国王人选,因此爱德华三世自然很希望这个儿子能在军事上大放异彩。因此当爱德华还只是个七岁的孩童时,便已拥有一套属於自己的盔甲,早有随时出征的心理准备。
英法百年战争爆发
当然,对於一个小孩来说,走进真实战场还不适合。但就在西元 1346 年那年,机会终於来到了爱德华身上。这年是英法百年战争拉开序幕的一年,爱德华当时十六岁。同年七月,爱德华三世带领的军队成功渡过英伦海峡,到达法国的拉乌盖(La Hogue)。次日,他正式册封儿子为骑士,示意他的军事生涯正式开始。爱德华等这天很久了,受封後的他随即组建了属於自己的骑士队伍,并作为先锋部队向着法国北部的诺曼第(Normandy)挺进。当英军到达了索姆河(River Somme)附近,与法国国王腓力六世(Philip VI, King of France)带领的军队狭路相逢,两军在附近的一条村庄爆发了冲突。英军人数只有 12,000 人左右,不到法军的一半。

英国长弓手是很难缠的,他们在背後不断射箭到敌军阵营,持续地骚扰对方。法军按捺不住,冲向英军阵营。年轻的爱德华在此时崭露头角,他站在军队的中间位置,两侧被其他贵族率领的部队掩护下,带着部队与迎来的敌军作战,最後成功干掉对方一名重要将领阿朗松伯爵(Count of Alençon)。
虽然爱德华年纪轻轻便如此勇猛,但对他此战的批评却接踵而来。有人说,爱德华虽然打倒了对方一员大将,但却在作战中被敌人弄丢了战旗;也有人说,爱德华过於个人主义,把自身陷入危险之中,被敌人埃诺伯爵(Count of Hainault)抓着跪低,最後他的战旗手──嘉德骑士理查.菲茨.西蒙爵士(Sir Richard Fitz-Simon)将他救出,突围时还要垂下战旗保护他。战旗在中世纪欧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垂下战旗在当时被视为严重的军纪违规。

爱德华初战备受批评,战报返回爱德华三世手里,说他作战失利,要求援兵。不过爱德华三世却十分信任这个亲手培育的儿子,为此他说了一句着名的说话:「让这孩子赢取属於他的长矛(Let the boy win his spurs)」。不过,作为父亲他最後还是派了 20 个骑士前往支援爱德华。当他们来到了爱德华身处的地方时,才发现爱德华跟他的士兵们,正倚仗着盾牌和剑休息中,刚成功抵住了法军的攻击。这一役便是「黑太子」爱德华的成名初战──克雷西之战(Battle of Crécy)。
延伸阅读:【海狮欧洲史】序:欧洲史上最瞎的第一场暗杀
经此一役後,爱德华的名声大振。他在克雷西之战中杀死了支援法国的波希米亚国王约翰一世(John I, King of Bohemia)。相传他为纪念此事,在个人徽章上擅自加了三根羽毛,他这个做法成为了後来历代威尔斯亲王冠徽中的特徵之一。不过,这行为在当时来说却违反了骑士应有的精神。
曾经有编史官记载,当爱德华三世知道此事後,找来这位儿子,然後问他究竟是为了甚麽而作战。「黑太子」爱德华当时一言不发,脸露惭愧的神情。不过,这可能只是编史官为他洗白的说法,因为如果他真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惭愧,那就解释不到他後来的处事作风。

温奇尔西之战
克雷西之战後,英法两国双方签了停火协定,不久後在黑死病爆发下,战事要到西元 1350 年夏天才重新开始。本来,爱德华三世想把自己的女儿乔安(Joan of England)嫁去卡斯堤亚王国(Kingdom of Castile),与之建立同盟以达成包围法国之效。可天不从人愿,乔安却死於瘟疫,联姻计划最终无法达成。法国却以此事来一记顺水推舟,反过来引导卡斯堤亚王国派遣舰队前往英伦海峡侵扰英国船只。
西元 1350 年夏天,英国舰队於三明治(Sandwich)集结,不久後在温奇尔西(Winchelsea)与卡斯堤亚舰队打起来,爱德华三世和黑太子也亲自在这场战役中上阵。与其说这是一场海战,不如说这是一场「登陆战」。英军船只主动冲击卡斯堤亚船只,与之碰撞後便一拥而上登上卡斯提亚船只作战。爱德华三世成功夺取了一艘卡斯提亚船只,而黑太子奋勇作战後船只沉没,最後被弟弟约翰救起。结果卡斯提亚舰队损失惨重,他们在黎明时撒退,部份士兵被英军俘虏。
温奇尔西之战後,父子俩的战功就在朝野传了开去,众人包括王家在内,都为此战胜利津津乐道。次年,爱德华三世开始自称「海洋之王」(King of the Sea),「黑太子」爱德华在温奇尔西之战後的声誉也更上一层楼。不过这对他来说这只是个开始,因为接下来的数十年,他还会不断为自己在英国累积名声,但在战场上的冷酷残忍同时也让自己变成了法国人的梦魇和厌恶对象。
西元 1350 年中,英法两国的停火协定已到达尾声。黑太子爱德华被赋予绝对的军事指挥权,自此统治由英国控制的法国地区加斯科尼(Gascony)。至於他为甚麽会成为法国人的梦魇和厌恶对象?这全因他在法国的作战策略──一场我称之为「焦土侵略」(Chevauchée)的军事行动。顾名思义,为了削弱敌人的军事实力和补给点,己方快速攻击、掠夺和烧毁敌方的村落和城镇,并屠杀当地人民。这种战术显然不是爱德华三世的主意,而是黑太子拟定的作战策略。因为他大幅使用这种策略,「焦土侵略」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成为了家常便饭。也正因为此,法国人渐渐萌生了早於其他地方的爱国心,与国家开始建立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可怕的黑王子」
西元 1355 年,爱德华准备妥当後,他的目标是加斯科尼旁的雅文邑伯国(Count of Armagnac)。雅文邑是法国贵族约翰五世伯爵(John V, Count of Armagnac)的领地,他被法国国王约翰二世(John II, King of France)委派作为对抗英军的前线。爱德华带兵进入雅文邑後便并分三路,携带着可移动的桥梁建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横扫了整个地区,一路上烧杀抢掠,破坏雅文邑的所有基建。
延伸阅读:不只是浩劫:黑死病不仅改变欧洲权力结构,更创造出英国的经济荣景
接着,爱德华向南方推进,来到了朗格多克(Languedoc),然後到达他这次出征的最南点那邦尼(Narbonne),此时他已经能够看到地中海。当然,这些他经过的地方,无一不成为一片焦土,跟地狱委实没甚麽分别。然而法国南部的人民的下场最悲惨,他们因为一直死守不降,爱德华攻破这个地区後实行了报复,屠杀大量平民,遇害者不论男女老幼。後来,因为无法顺利攻破当地的城堡,爱德华才决定於同年 11 月回到大本营。一路上没太遇到法国军队的阻挡,这是因为爱德华的名字已使法国人闻风丧胆,丧失了作战意志,他们故意避开爱德华的军队。
据说处於阿维农教廷的教皇也非常害怕自身的安危。直到十九世纪时,爱德华对当地破坏的痕迹仍有迹可寻,爱德华的绰号「黑太子」,便是来自法国人把他形容为「可怕的黑王子」(le terrible Prince Noir)。直到现在,当地还存在一曲民谣,歌词说这地曾经有一个黑色人物,在中世纪时带着军队经过这里。
这次「焦土侵略」对法国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南部是法国的经济重地,单单这个地区被破坏便使其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大大削弱了法国抵御英国入侵的能力。这也是为甚麽在英法百年战争前半,法国只能一直捱打。爱德华显然对於自己的战功十分满意,他曾对温彻斯特主教(Bischop of Winchester)说道:「雅文邑的贵族现在变得轻松自在,因为在我们来到之前,他们一直受到压迫」。显然,爱德华在找寻理由正当化自己的战争行为,认为这次的征服解救了当地贵族,但却没提及自己在当地造成的灾难。或许对於爱德华来说,他心里的骑士精神只需要展现在贵族阶级里,对於封建制度底层的人民,他半点都不关心。
普瓦捷大胜
次年,亦即是西元 1356 年,爱德华展开第二次的「焦土侵略」,他这次的目标是阿奎丹公国(County of Aquitaine)。他向法国北部前进,沿途理所当然地烧杀抢掠,以缓和英国在法国北部和中部占领区的军事压力。不过当他来到了图尔(Tours)後便无法继续前进,部队被当地城堡阻挡着。恰巧,他得知法国国王约翰二世正带着大军从诺曼第南下图尔。因为双方兵力太悬殊,爱德华决定後撤到波尔多(Bordeaux)。
约翰二世乘势展开追击,在普瓦捷(Poitiers)成功赶上了爱德华的部队。本来爱德华知道胜算机会甚微,因此欲与约翰二世谈判,表示愿意放弃所有抢夺回来的物资和战利品,换取安全後撤的路。约翰二世当然不卖账,此时他的军队人数远在爱德华之上,是个大好机会消灭这个眼中钉。爱德华没法子,只好与约翰二世的军队打一场。当时的形势是,他的军队人数只有 6,000 多人,而法国军队却超过 20,000 人。
约翰二世把军队分为四支,分别由他自己、王太子(the Duaphin),克莱芒男爵(Baron Clemont)和奥尔良公爵(Duke of Orléans)率领。虽然拥有人数上的优势,但面对着英军擅长的弓箭攻击,法军内部起了误会,王太子的部队与约翰二世的部队纠缠起来,阵势大乱。本来若果法军的指挥系统没有出差池,他们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爱德华的军队,可惜却事与愿违。爱德华看准这个机会,指挥将士冲进混乱中的法军展开攻击,最後成功以少胜多,在损失不多的情况下分别消灭和俘虏法军各 2,000 人。更重要的是,爱德华成功抓获约翰二世。

战後,约翰二世被带到爱德华的军营里。爱德华席上赞赏约翰二世贵为国王,其骑士精神却超越一般水平,但战败成为俘虏的约翰二世根本不会高兴。他随後被带回英国,作为战利品般出现在爱德华的伦敦凯旋巡游中。伦敦人民夹道欢呼,爱德华容光焕发充满荣誉感,而曾是尊贵的国王约翰二世,如今却只穿着一件平凡的黑色长袍。另一边厢,法国人得知国王被俘,朝野上下一片愁云惨雾,不知方向。英国之後同意释放约翰二世,但条件是法国须支付一大笔赎金。据说这笔赎金之大,是法国整整两年的税收。然而约翰二世最终还是没能回到法国,他在英国被囚期间逝世。
回归黑暗
普瓦捷的大胜为「黑太子」爱德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名声。他似乎已经拥有足够资格继承父亲的王位,成为「爱德华四世」。他如今统治着阿奎丹,并在西元 1367 年带兵越过庇利牛斯山,进攻西班牙地区的纳瓦拉王国(Kingdom of Navarre),再次取得决定性胜利。不过,就在这次出征後,爱德华的身体却起了状况。

爱德华身体抱恙,但却没反省这可能是上帝对他的惩罚。西元 1370 年,爱德华攻陷法国南部城市利摩日(Limoges),当地人不论是贵族抑或是平民、老年人,抑或是青年人、男人,抑或是女人,无一不在他面前跪下求饶。但爱德华一贯地没有因为这些人的求饶而有所怜悯,他还是铁了心的把他们尽数杀掉。因为这次全无必要的屠杀,爱德华的名声都受到极大负面影响,以致後世对他的评价充满争议性。
上帝似乎终於看不过眼,衪要收回对爱德华的眷顾。我们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爱德华四世出现在一百多年後的英国内战──玫瑰战争,而不是「黑太子」爱德华。黑太子在西元 1376 年病逝,终年 46 岁,刚好是他父亲驾崩前一年。这个曾经强大的爱德华王子最终没能成为英国国王,却只留下曾经卓越的战功和後世的争议,以及法国人对他的仇恨。
延伸阅读:骑士们都 Lady first 吗?你所不知的中世纪真相
本文透过「方格子直送」计划合作转载,原文为【中古骑士录】让法国人闻风丧胆的「黑太子」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