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的关键少数:天才少女与跨性别,四个奇女子如何改变人类音乐?

你平常都听什麽音乐呢?假如你仔细听,无论是流行乐、摇滚乐甚或古典乐,背後其实都有某种21世纪新乐器的「声」影。这个21世纪新乐器能够模仿各种音色,刚出现之初,遭到音乐家强烈质疑抗拒,而後却在四名不凡女性的接力努力下,成为如今每首乐曲背後的灵魂角色。这个乐器的故事,不只是古今中外音乐产业性别歧视的缩影,更奏出了在这样的环境背後,坚强的女性生命之歌。这个乐器是什麽?这四名女性是谁?她们如何改写了人类音乐历史?故事慢新闻从头告诉你。
 


在音乐产业里,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早就不是新闻。无论是音乐创作者、演奏家、制作人或者其他相关从业人员,男性所拥有的机会与资源,往往比女性来得多。

 

根据一项调查指出,2012 年至 2020 年美国告示牌百大排行榜上的九百首流行歌曲中,只有大约五分之一出自女性歌手。而这些歌曲背後的音乐工作者,性别比例更是惊人地悬殊──作词人的男女比例是 6.9 : 1,音乐制作人的男女比例是 38 : 1。这样的状况,其实不只发生在美国,欧洲各国为此还在 2018 年成立了非营利组织「Keychange」,目标是在 2022 年,让国际各大音乐节的演出者男女比例达到 1 : 1,以落实性别平权。

 

这种状况不只发生在流行乐坛。有另一项调查发现,在 2018 年全球前二十大古典乐团的 2,438 位全职乐手当中,男性团员的比例高达 69%。而乐器演奏者的性别比例更是耐人寻味──竖琴演奏者有高达九成是女性,至於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则以男性演奏者占绝对多数。这样的状况或许可以归因於乐器发展的历史因素,毕竟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早年经常使用於狩猎活动和军乐队,用来通信或鼓舞士气,而这些场合多由男性参与,於是学习此类乐器的女性自然占少数。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对这些乐器有着「雄壮威武」的刻板印象。专门研究乐团内性别歧视问题的大提琴家艾美.菲尔普斯 (Amy Phelps) 表示:「音量与体积较大的乐器,向来被视为应该由男性演奏。我们的社会并不希望女性大声。」

 

传统的乐器或许多少存在性别偏见,不过近代却诞生了一种新乐器,在它被研发、改良到推广的历史中,都能发现女性孜孜不倦的身影。它是当今最被广泛使用的乐器之一,它可以发出其他各种乐器的音色、自由地控制大小声,甚至能创造属於自己的声响,这个乐器的能耐,彷佛象徵在乐坛默默耕耘的性别少数──无所不能。

 

它的名字,叫做……

⋯⋯想继续看下去吗?订阅後立刻揭晓!

月缴方案149TWD/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
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350TWD/季浅嚐方案,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
此方案年缴方案原价 NT17881280TWD/年深入探索,精彩好文全都不漏接订阅
此方案49TWD/一篇我只想读这篇,支持好内容订阅故事,可以得到什麽?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