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革命家:在成为「越南国父」胡志明之前,阮爱国的民主运动
胡志明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人物,相貌沉稳留着长长的胡子。他是完成越南独立的指导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後,众所周知的亚洲卓越政治家。胡志明是越南现代史上最卓越的领导人物,在实现越南独立之後,越南共产党仍将「胡志明主义」奉为指导国家的理念。然而,关於胡志明的一生,至今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
1911 年,胡志明离开越南,当他再次回国时已是 1941 年。在这段长达 30 年、相当於他一半人生的时间里,他都生活在海外;因此,胡志明并没有参加早期的抗法运动,相反地,他主要的活动多半是去传递共产国际的指示。胡志明曾两度在中国被捕,他挺过了极度恶劣的牢狱环境并且存活了下来,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成为越南独立运动的核心人物。在每一个发展独立运动的关键时刻,我们都可以看到胡志明的身影。
胡志明并不是一位独裁者型的亚洲领导人,当他担任领导班子核心时,曾遭到「对法国让步太多」的批判;越战期间,他也曾犹豫是否要在越南南部发动武装斗争,以致於遭到武力斗争派的逼宫。
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得知,胡志明认为在追求越南独立时,让所有同胞团结一心,是革命不可或缺的一大前提,而他正是一位善於凝聚人心、并为革命创造出良好条件的领袖。在越南结束了漫长的战争、完成南北统一进入建设新国家的阶段时,社会上所有的领域都开始进行了「革新」。此时,「胡志明思想」又再度跃上舞台,成为瞩目的焦点。

1945 年九月二日,胡志明首次在越南民众面前亮相。这一天,在位於河内法属印度支那总督官邸前的广场上,胡志明站在广场中央一个像是为了举办日本盆舞[1]而搭建的望楼型演讲台上,宣布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的独立。聚集在广场上的群众,莫不对对这位体型消瘦、留着长须、态度沉稳的男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5 年,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正逢法国的殖民统治和日本军驻留重叠的时期;这时,由越南共产党掌握主导权的「越南独立同盟」(以下简称「越盟」)在北部开始活跃起来。「胡志明」这个名字,也逐渐在河内民众之间口耳相传开来。尽管如此,却没有人清楚这个男人的底细。
「胡志明」这个名字,是 1942 年他为了潜入中国,伪装成中国人所使用的化名。这让人想起过去胡志明在延安时,也曾用过「胡光」作为自己的名称。然而,在所有的化名中,最受到胡志明青睐且充满使命感的则是「阮爱国」,这个名字有着「爱国者阮」的含意。
胡志明在国外波澜万丈的生活持续了三十年之久,因此有人称他为「流浪的革命家」。他在巴黎、莫斯科和广州等地,持续推动、组织抵抗殖民统治的运动,但不论他身在何处,都一贯使用化名度日。
目前已知关於他的化名有「李瑞」、「王」、「陈先生」、「汪山尔」、「宋孟祚」、「李诺夫」、「林」、「李严」、「老陈」、「涂」、「同文苏」等。有一说认为,胡志明的化名有十九个,但也有人主张应该是三十二个,此外,还有学者主张应该是七十六个。
从 1951 年到胡志明过世的 1969 年为止,他在越南共产党的机关报《人民》上,用过二十六个笔名来发表文章;然而其中,仍然是以「阮爱国」最为人熟知。
前往法国
胡志明是否真的出生於 1890 年五月十九日,至今仍无法确认。在越南共产党史上,关於他的出生年月日写的是「1890 年五月十九日」,法国秘密警察手上的资料则有「1892 年一月二十四日」和「1894 年」两种版本。而胡志明第一次入境苏联(1923 年六月十六日)时,护照上的出生日期则为「1895 年一月十五日」。有人认为,共产党史之所以会标明「五月十九日」,主要是因为胡志明不喜欢在他生日那天,人们为他举办特别的庆祝活动,因此才把自己的生日和越盟成立的日子(1941 年五月十九日)定为同一天。
胡志明的父亲名为阮生色,是个农夫的私生子;他先是在农家帮忙做活,後来娶了当地地主的女儿黄氏鸾,共生了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名为阮生恭,也就是日後的胡志明。阮生色是一位认真的读书人,1894 年,他通过了省级的科举考试,接着又於 1901 年在全国考试中合格。为了纪念这件事,他把阮生恭改名为阮必成。
胡志明出生於义安,这个地方在乾季时非常酷热,当季风从孟加拉湾吹向印度支那半岛的背脊安南山脉时,会引起被称为「老挝风」的焚风,义安当地深受其扰,严重时甚至连水稻都会热到枯萎。然而,到了雨季,台风又会袭击此地,造成河川发生泛滥,引发大洪水,冲走居民的财产。乾旱和洪水重复发生,让人感受到这是一片无法违逆自然强大威力的艰困土地。
或许正因如此,当人们谈到义安时,就不能不提到「反抗」一词。发起东游运动的潘佩珠、印度支那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陈富、国民诗人阮攸,皆出身於此地。
法国统治时期,义安农民的生活益发穷困。因为义安邻近寮国,所以有许多农民被法国当局强迫徵召,参与修筑道路的工程。当时还曾流行过这样一首歌:
到广佬去的人啊,别了带上蓆子。它可以用来睡觉,也可以帮你收屍。
在这种强制的赋役劳动下,蓆子可以用於睡觉,也可以把死者捆起来,然後掩埋。当咸宜帝发出《勤王诏》时,各地都有蜂起响应的武装势力,然而,他们最後都败於法军和与法国联手的顺化官兵手下。

阮生色虽然通过了得以成为官僚的科举考试,但他对於处处仰法国人鼻息的顺化朝廷,以及法国当局对越南事务的日益干涉感到愤恨不平。於是,他决定不求官职,转而到私塾去教孩子们读书,当时他还说过「官员是奴隶的奴隶」这样的话。
虽然阮生色也曾当过郡长,但因为他的作风不被法国人所喜,还曾为此发生过争执,最後遭到解任。为了躲避法国当局的监视,阮生色曾辗转於越南各地,最後来到南部的西贡,并在此定居下来。之後他在华侨经营的药房前,开设了一间代写处方笺的铺子维生。因为这份工作的报酬并不多,所以阮生色经常是靠一颗水煮蛋、一碗饭和鱼露度过一天。後来,法国警官命令他搬到湄公河三角洲的沙沥。1930 年,他的身体已然弱不禁风,最後在收容他的寺院里逝世。
阮生色还在当老师时,潘佩珠经常去拜访他。虽然潘佩珠也曾经向他劝说,希望他响应东游运动、把阮生恭送往日本,却被阮生色婉拒了。相较於日本,阮生色似乎对法国比较感兴趣。
在父亲的推荐下,阮生恭进入顺化的名门国立学校就读。这所学校的程度约在中学左右,学校的教育内容为法语和「让越南人文明化」的课程。当父亲被解除郡长一职後,阮生恭来到位於南部的藩切,在一间附属於鱼露工厂的小学里教授法语和越南语。
後来,阮生恭来到了西贡,他先是进了培训海员的训练学校就读,但在三个月後就离开了。1911 年,他以实习厨师的身分搭上了往返於越南和马赛之间的法国商船,告别了越南。在接下来两年的船员生活中,他到过地中海和北非的港口,还去了美国,并且造访了波士顿和纽约,接着又前往英国伦敦。
在这段期间内,阮生恭从事过铲雪、洗盘子、饭店厨房的料理见习生等工作。1917 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他移居到法国巴黎。战争期间,曾有十万名越南人被动员参与欧洲战线。这时,潘周桢等人也在巴黎,正为了集结不断摸索如何脱离殖民统治的越南人而努力奔走。
「让越南获得自由……」
1919 年六月,胡志明以「阮爱国」之名,向巴黎和会提出发表了请愿书;这是世人首次认识到这号人物。这篇请愿书是他和潘周桢等人讨论之後才公布的,标题为「由越南爱国者团体所提出、关於越南人民的要求一览」。
他所提出的要求有八项,分别是:(一)赦免所有越南政治犯;(二)改革法属印度支那的法律,让越南人和法国人受到同等法律基础的保护,并废止刑事法庭;(三)让越南人拥有出版和言论的自由;(四)让越南人拥有结社和集会的自由;(五)让越南人能自由迁徙和出国;(六)让越南人拥有受教育的自由,为地方原住民开设教授技术的职业学校;(七)让越南人的代表有可以表明自身愿望、参与法国国会的机会;(八)废止强制越南人消费酒类和鸦片、废止强制劳动和盐税。
此时,阮爱国已经以越南人的身分参加了法国社会党,因此这封请愿书的内容也同时刊载在社会党的机关报上。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进入尾声,美国总统威尔逊於 1918 年一月,发表为了终结这场战事所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内容除了「公海上的航行自由、撤除关税壁垒、缩小军备、民族自决、建立国际和平机构」外,还提倡「公平地解决殖民地问题」,此举显然是为了赢取那些反抗欧洲列强殖民支配的民众支持。
阮爱国等人接受了威尔逊的提议,他们把越南的状况公诸於世,认为从殖民统治状态中获得解放,是越南人当时最适切的要求。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阮爱国的八项要求中,并没有触及「越南独立」的内容。
继向巴黎和会请愿之後,隔年(1920)十二月二十六日,阮爱国以法属印度支那代表的身分,在法国社会党第十八次大会(於法国图尔召开)上发言,使得他在欧洲开始受到瞩目。
在请与会者安静後,这位身形消瘦的亚洲青年开始进行演说:
在法属印度支那,法国帝国主义者毫不留情地欺压越南人民。在越南,监狱的数量远远超过学校,而且总是人满为患。法国社会党有必要采取行动,支持在所有殖民地中,因反抗帝国主义而遭受压迫的当地居民才对。
阮爱国的言论让许多在场人士印象深刻。

当胡志明从西贡出发、首次抵达马赛时,曾因为被法国人称为「先生」而大吃一惊。那时,他才了解到「原来在本国的法国人和在殖民地的法国人是不一样的」,但他仍因为这些法国人对殖民地的事情漠不关心,而感到强烈不满。因此,他藉由把殖民地的真相告诉法国人,冀望法国人能采取停止殖民统治的行动。
在这次大会中,法国社会党分裂了,左派组成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而阮爱国也加入了支持他追究殖民地问题的共产党,成为第一位加入法国共产党的越南人。关於这件事,胡志明在日後如此解释:
「我最想知道的就是,究竟哪一个国际才是殖民地人民的靠山。在某次聚会里,几位同志们告诉我,答案当然是『第三国际』(共产国际)。他们把《人道报》(L’Humanite)借给我,要我读刊登在报中、由列宁所写的〈民族与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我反覆读了好几次,既感动又兴奋,甚至留下了喜悦的泪水,然後确信这就是我们所要的解放之道。让我对列宁和第三国际产生信心的,首先是爱国心,而不是共产主义。透过一步步的斗争,让我愈来愈相信,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让被压迫的民族和全世界的工人阶级,由隶属的地位中获得解放。如果你们不去批判殖民主义,且不站在被压迫的人那一边,那麽各位口中所高喊的革命,指的又是什麽呢?」[2]
「协调者」阮爱国
阮爱国持续在巴黎为国际殖民地联盟的机关报《贱民》[3]执笔撰文,後来他前往了莫斯科。在 1924 年六月召开的第五次共产国际大会上,阮爱国要求发言,并批评「法国共产党毫不关心殖民地问题」。
法国政府为了填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耗竭的财政支出,决定彻底榨乾殖民地的利益。共产国际派阮爱国到广州,要他待在时任中国国民党顾问的鲍罗廷身边。对於当时的局势,阮爱国认为「一切时机都还尚未成熟」,因此反对在越南进行恐怖攻击和罢工等冒险行为,主张应先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组织。
顺着阮爱国的想法,流亡青年黎鸿峰等人参加了在 1925 年六月成立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这个组织除了发行《青年》这本刊物,还培育出不少革命家。阮爱国强调:
「革命不属於一部分的人,而是全民共通的课题,劳工和农民则是革命的基础。建设一个属於马列主义者的政党是绝对必要的。就像若有优秀的掌舵者在船上,航海就能顺利进行般,如果党够有力的话,革命就会成功。在国际社会上,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民族必须相互合作。越南的革命和世界的革命是彼此连动的,我们不能等待有谁会前来支援,必须自立自强才行。法国帝国主义是有两只触手的寄生虫,一只触手压榨法国的劳工阶级与本国人民,一只触手则压榨越南与其他殖民地的人民。因此,法国帝国主义是法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共通的敌人。」
後来,阮爱国一度回到莫斯科,接着又前往泰国展开活动。但就在这一期间,越南革命组织的内部发生了分裂。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急於组织国内的劳工团体,将全国大会的时间订在 1929 年五月一日於香港举行。
然而,在大会上,北部的东京代表提议「成立印度支那共产党」的意见遭到否决,於是,代表在六月十七日返回越南,回国後,旋即在河内宣布成立「印度支那共产党」。到了十月,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交趾支那分部解散,改组为「安南共产党」。1930 年一月,新越革命党组成了「印度支那共产主义者同盟」。
革命力量分裂成三股势力成了一个大问题。有监於此,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下达了整合革命力量的指示。当时,人在泰国的阮爱国被召回香港,接着於 1930 年二月三日在九龙举行统一大会。印度支那共产党和安南共产党分别派出两名代表与会,而印度支那共产主义者同盟则无法派出代表参加。
在经过四天的讨论後,二月七日,众人达成了组织「越南共产党」的共识,并采用阮爱国起草的党政治纲领和大众组织规约。关於阮爱国的想法,其重要性在於他把党的核心命题定位在「越南革命」上,而越南革命是「以无产阶级为先驱的布尔乔亚民主革命,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然後达成民族独立,实现土地改革,以完成共产社会的目标」。他把「越南独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亦即重视民族主义运动,这一点相当值得关注。这时,越南共产党已有将近五百位党员。

然而,就在同一时间,也有反对阮爱国「越南革命」观点的人士,在莫斯科学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陈富即是其中一位。1930 年十月十五日到三十一日,越南共产党在香港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委员会,陈富在会中反对「越南革命」,将党的路线定位为「印度支那革命」。陈富表示:
「越南、寮国、柬埔寨都属於印度支那地区,皆属於法国的殖民地。当下的世界局势正面临经济危机,为了达成市场的重分配,列强都卯足了劲准备下一场战争。而对抗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拥有殖民地国家的斗争,也已经日趋强劲。面对这种现状,印度支那革命将在革命浪潮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劳工和农民是革命的主力,不须经过高度资本主义的阶段,应直接往社会主义迈进;在劳动阶级的指导下,结合布尔乔亚民主革命势力,实现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独立目标。」
中央委员会还把党名改为「印度支那共产党」,并选出陈富担任第一任总书记。1935 年三月二十七日到三十一日,在澳门举行了印度支那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大会,有十三人作为六百位党员的代表参与此次会议。然而,因为陈富在 1931 年於西贡被捕,所以总书记改由何辉集担任。
义静苏维埃运动
後来,越南国内成立了「义静苏维埃」。1930 年九月十二日,义安有六千位农民走向荣市。因乾旱而引发的饥荒袭击了义安一带,当农民的生活实在无以为继时,他们开始自主发起组织、召开集会,没收地主的财产并进行重分配。
此外,透过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的活动,在西贡、岘港、义安、河内、海防等地的劳工也不断地组织化。不只如此,到 1929 年为止,鸿基、美瓯坎、汪秘等地的煤矿坑、矿山、大农园、造船厂、制瓶场、纺织工厂、发电厂、水泥工厂、铁路机车厂、印刷厂和汽车修理厂等,已经结成了一千七百多个工会,并且在 1930 年後开始展开罢工。
根据越南共产党史的纪录,从 1930 年二月到 1931 年四月为止,在这段期间内反对恐怖攻击、要求工厂改善环境状况的罢工、农民游行以及学生集会等抗争活动,在越南国内竟高达一千两百三十六件。从 1930 年二月到一九三一年十月为止,光是在义安就有四百三十九次抗争活动,动员人数达到三十四万人。虽然不清楚这些抗争行动是否由共产党领导,或是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但越南共产党史写道:
1931 年,登记在义静的党员有两千零十一人,组织了工人、农民、妇女解放团体和共产主义青年同盟。
义静的抗争运动逐渐往反法和反政府的暴力活动发展。由农民组成的示威团体烧掉郡公所、毁掉公文,还袭击了政府的监狱,把政治犯放出来。好几个郡的郡长选择逃亡,於是这些地方接受了农民所提出的要求。根据共产党史的记录,从 1930 年九月到 1931 年年初,由共产党率领的农民组织,在农村地区对政治、经济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自主管理,并设有苏维埃式的权力机构。
接着,义静苏维埃处罚了与法国合作的顺化朝廷官员和地主,并进行公田重分配、降低地租,然後用地主的米粮来援助饥荒。在教育方面,他们透过推行识字教育,教导人们如何阅读报纸和书籍,并禁止饮酒和赌博,建构一个当面临经济危机时,仍然可以互相扶持的互助体系。
同一时期,在越南北部安沛还有阮太学领导的越南国民党起义,但最终却以悲剧性的失败收场。已经有太多的教训显示,时机尚未成熟的起义,往往只会带来失败。相较於越南国民党的起义,虽然义静苏维埃也有不少的牺牲者,但透过农民、工人和妇女组织推动的反抗活动,对日後越南国内的反法运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让法国总督府对越南人的群众活动深感威胁。大众的参与会凝聚成一股巨大的政治压力,对殖民体制造成威胁。越南人开始确信,相较於一部分的人企图拿起武器造反,把人民聚集起来是更重要的事。
延伸阅读:不只台湾,连越南也有国民党?
对此,法国殖民政府祭出力道更大的镇压。阮爱国的同伴如范文同和孙德胜等人都被法国当局逮捕,送到崑仑岛的监狱,那里约收容了八百人。另外,还有三百人在崑嵩遭到处决。
1933 年五月,西贡进行了一场被告人数达一百二十人的审判,结果有八人被判死刑,十九人无期徒刑,七十九人被判五到二十年不等的刑期。阮爱国也曾於 1931 年被荣市的法院宣判死刑,接着,他在六月六日於香港遭到英国警察逮捕,抓他的理由是「此人为苏联的间谍,企图推翻英国对直辖殖民地的统治」。
当时,阮爱国患有结核病,1933 年时甚至还有新闻报导指出,他已因不堪监狱的苛酷而死在狱中。胡志明自己则说:
「英国律师罗士庇(Henry Loseby)为我辩护,经过香港最高法院的裁决,我因为没有起诉的理由,所以对方的诉状遭到驳回,但命令我得离开香港才行。然而,如果就这样离开的话,我肯定会被送到中国去,在那里被蒋介石的人抓住并押进黑牢,最後死在里面。因此对於这个决定,罗士庇替我提出抗议,并上诉到伦敦的枢密院。刚好当时我生了病,被送到监狱的医院治疗。上诉的结果是,因为我没有违反英国的法律,所以立刻就被释放了。虽然罗士庇让我搭上了开往英国的船,但我在新加坡时被迫下船,接着又被送回香港,然後再度被逮。知道这件事後,罗士庇巧妙地趁秘密警察和(中国)国民党的爪牙们还搞不清楚状况时,把我送出香港。」
延伸阅读:越南从来不只有一个越南,我们看到了哪一个越南?本文摘自八旗文化《半岛之龙:越南脱离中国,追求自由与认同的原动力》购买本书在帝国夹缝之间奋力求生的越南,在世界史上持续发出响亮的怒吼!
龙的真正传人,秉持东南亚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让越南成为史上唯一击败中国、蒙古、法国、美国等强权的国家!
翻开《半岛之龙》,会发现这是一段越南人民团结起来、抵抗外侮的壮阔史诗,也是一本以东南亚文化的脉络而解释越南何以成为越南的佳作。小仓贞男透过讲述精彩人物故事的方式,完整描述了在汉字世界里觉得错综复杂、充满误解和不屑的越南史,并且解答越南人柔韧不屈的民族性是如何形塑而成。
[1] 日本盂兰盆节时,民众会跳的一种舞蹈,本为一种佛教仪式。
[2] 〈让我走向列宁主义的道路〉,1960 年。
[3] 1922 年四月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