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经验好棒棒?只要处女不要处男的现实社会,与被道德綑绑的女性情慾

上个月底,民进党立委林淑芬与「台湾女人连线」一同召开记者会,呼吁卫福部应以中性名称,取代俗称「处女膜」的女性阴道冠,并透过教育推广,避免社会上持续对「处女情结」抱持迷思。这不仅止於台湾,中国甚至出现一群「处女监定师」,在网路上教导人们「判断处女应有的样子」。其实,无谓的处女迷思,不只是社会保守的象徵,更是社会对於女性「童贞」与情慾展现的绑架。但是,身为女人,究竟是如何被社会束缚?在大声说出身体慾望的路上,又遭遇到什麽困难?故事慢新闻从头说起。

 


 

还记得以前在学校上课,新学期第一天的早上,老师会发下整学期要用的课本和习作。其中,有一本最受学生欢迎的教科书,只要一拿到手,班上的男孩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甚至到了下课,还会聚在一起讨论。乍看之下认真好学的男孩,手中那本却不是熟悉的国文或数学,而是每次考试都被借课的「健康教育」!
 

那本书里记载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要学会的性教育知识。不过,保守的社会氛围里,所有容易和「性慾」扯上关系的内容,都被快速带过。从出生到成年,无论是学校或父母,都不曾和情窦初开的少年少女,讨论过「性爱」的话题。於是,男孩们选择聚在一起,看着不知道哪里弄来的 A 片,学着自慰、想像做爱。而女孩⋯⋯等等,你发现了吗?在这个看似熟悉的青春戏剧情节里,总有那麽一两个爱拿性事开玩笑的少年,但是,却没有少女。
 

到底,女性是怎麽在情慾探索与发声的过程中消失的?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性慾是肮脏的,女人的性慾更是如此?

人类很早就开始意识到情慾的「危险」。在希腊罗马时期,唯心主义者柏拉图(Plato)就曾提出,唯有摆脱肉体束缚,才能获得智慧与真理。使徒圣保罗(Paul the Apostle)更对婚姻提出不一样的见解,他认为婚姻的存在不是为了生儿育女,而是为了防止好淫的罪恶,这成为了基督教禁慾主义﹙Asceticism﹚的起源。接着,圣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进一步延续这个概念,提出「性慾来自伊甸园」的观点,认为从亚当接受夏娃的引诱,吃下象徵女性阴核的苹果开始,人类就必须背负原罪,并世世代代为此赎罪,遵守独身主义。
 

亚当与夏娃,由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Lucas Cranach der Ältere 所绘(Source: public domain)

在禁慾的前提下,圣奥古斯丁认为,婚姻只有三个主要目的:生殖、忠诚及圣礼。他推崇圣母玛利亚和约瑟没有性生活的婚姻为楷模。甚至到後来,更推广天主教神职人员隔绝慾望、奉献宗教并以独身为荣。
 

此时,不分男女,慾望都在宗教的影响下受到限制。

⋯⋯想继续看下去吗?订阅後立刻揭晓!
 

月缴方案149/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
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350/季浅嚐方案,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
此方案年缴方案原价 NT17881280/年深入探索,精彩好文全都不漏订阅
此方案49TWD/一篇我只想读这篇,支持好内容订阅故事,可以得到什麽?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