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像血滴子般会伤人,却同时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一百年前的电扇,为何如此特别与稀缺?

炎炎夏日,除了待在冷气房,这时再打开电扇享受微微的凉风,可谓是在高温中最大的幸福。不过对於日治时期的台湾人来说,夏季在家中使用电扇消暑,居然是相当奢侈的享受?与今日我们动辄以冷气消暑的情况截然相反,当时一般家庭是无法负担得起电扇,想吹电扇,一般人必须特地到城市中装设电扇的公共场所,才能短暂的「清凉一夏」。
 

大正 13 年,日本电机学校所使用的教科书,当中也有风扇的介绍。(Source: 日本国会图书馆/公有领域)

曾经,电扇是专属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究竟是哪些人才能拥有电扇呢?
 
简单来说,当时电扇的主要客群,是经济条件优渥的上层菁英,诸如高阶官吏、地主、富商、士绅和医师等群体。许多文人士绅还曾经为电扇创作过诗歌。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地方士绅最早使用电扇的纪录,是 1921 年丰原士绅张丽俊的日记《水竹居主人日记》,他在 6 月 19 日的早饭後写了一首关於电扇的诗:
 
受尽炎威迫太空,教人何处觅东风。持来片叶团圆转,满座凉生一气通。
 
由於日记清楚写到张丽俊是在早饭後咏诗,因此当时他的家中应该已有电扇;另外,会特地为电扇咏诗歌颂,应该也是刚接触不久,尚保有新鲜感,且张丽俊日後再无提及电扇,因此合理推断此时他刚购买电扇不久而已。
 

彰化丰原士绅张丽俊,时任台湾保正,其着作《水竹居主人日记》也是台湾目前仅剩的保正当事人日记。(Source:wikimedia/CC BY 3.0)

至於中产阶级,如一般官吏、教师、记者、警察、金融业,或公司白领职员,虽然收入也有一定的水准,但使用电扇的情况并不普遍。也因此电扇在日治时期普遍被视为奢侈品,不仅是判别一个人财力和地位的象徵,官方甚至曾有课徵电扇奢侈税的规划,可见电扇在当时的价值,与今日作为家庭必需品的情况截然不同。
 
另外,电扇普及程度也和生活习惯有关,当时的上层阶级多居住於都会区,大部分的使用族群会集中於都市,但这也是都市人的生活习惯较现代化,反观乡下居民的电扇使用率很低,即便是地主,也不常使用电扇,即使是在台北、台南、高雄、基隆、台中等主要城市,拥有电扇的家庭仍不超过四分之一。
 
这个情形同样也可以从电热观察到:电热泛指使用电力热能的产品,如电熨斗、电锅、电暖气。虽然电热大幅改善了上层家庭的生活,但同时也比电扇更为昂贵且罕见,因此1930年代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即某地曾经出现两台电热,但隔年就消失无踪。有监於日治时期地主的经济能力不可能无力使用电力,因此推断,这可能与当时节俭的生活习惯也有关。
 

扇叶伤人、需要牵专属电线,想吹电扇大不易?

不过,虽然很多富裕人家会购买电扇,但早期电扇可能不如预期中的……好用?
 
例如,当时的人吹个电扇,却要留意可能有被割伤的风险,因为初代电扇无论构造或功能,都简陋许多,例如:电扇没装防护网、电线也没有包覆绝缘体,扇叶甚至是用铁片制造。因此一般人在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危险,不仅出现使用电扇受伤的事故,也经常因用户的错误使用,导致故障率居高不下,甚至曾有误触电线死亡的案例,使得台湾总督府必须发布新闻宣导使用电扇的正确方法,成为一项时代的特色。
 

早期的电扇扇片用金属制作,外面缺少保护壳,往往成为削手指利器。(Source: Arnaud 25/CC BY-SA 3.0)

电扇最初是在 1905 年 8 月,由「台北电气作业所」从日本引进,与电灯同样是台湾近代史上最早的民生家电。彼时台湾因电力建设刚刚展开,供电网络并不完善,仅台北城内、艋舺、大稻埕三地可使用,且 70% 以上用户都是日本高级官吏,直到 1909 年以後,基隆、台南、高雄、台中、彰化等城市才陆续有人使用电扇。

另外,由於日治时期台湾的工业化程度不高,加上日本殖民统治下,工业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因此我们缺乏自制电扇的能力,大多仰赖日本进口,并由台电的前身──「台湾电力株式会社」组装後销售,当时如芝浦(今东芝)、三菱电机、川北电气、川崎重工、富士电机等日本企业,为主要的电扇供应商。除了销售电扇之外,台湾电力株式会社也负责提供电扇使用的电力,当时的电扇并不像现在只需将插头插入插座即可使用,使用流程比现在繁琐不少:民众必须先提出申请,缴纳工程费後,另外由施工人员架设专用电线,如此才能顺利吹到电扇。
 

日本早期生产的电扇广告,也可以看出外观明显没有安全网,图为明治32年7月28日刊登在《读卖新闻》的广告。(Source:读卖新闻历史馆/公有领域)

 

有钱也不一定吹得起?何不考虑「租支电扇」!

但,即使是生活优渥的上层阶级,如果想在夏天随时吹到电扇,除了电扇本体费用之外,还得仔细衡量,未来因为使用电扇而产生的相关支出对他是否划算。
 
电扇之所以在当时的台湾社会是奢侈品,除了机体「价格昂贵」,「电价偏高」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因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收入普遍不高,种种使用成本加总起来,无非提高了一般人使用电扇的经济门槛。
 
首先在电扇价格方面,以日治时期最常见的 12 寸电扇来说,售价通常在 30 圆以上,对照 1930 年左右的公教人员薪资:小学教师平均月薪约 50 至 70 圆、警察约 60 至 80 圆、公务员约 60 至 90 圆;可知1台电扇的价格,等於公教人员月薪的 33 至 60% 不等,显然属於相当昂贵的产品。况且,在日治时期,公务员、教师、警察、金融业、记者、法务人员及公司文职等当时被认为是中产白领的职业,仅占台湾劳动人口不到 5%,反观农民和工人,分别占了较大宗的 68% 和 13% 。只是农民和工人比起中产阶级而言,收入可说是相当微薄,以 1930 年代来说,上述两种职业的平均月收入仅 25 至 35 圆左右,根本无力购买电扇[1]。
 
另外,当时电力也不像现代的台湾一样普及和有完善的运作设施,家电产品的电费,如电灯、电扇、电热,均是独立计价,甚至电热之中,电锅、电熨斗的电价也不一致。并且,电力属於一项新开发的能源,因技术的限制,发电成本相对较高,导致电价居高不下。以 1920 年代为例,一度电需要 0.2 圆,若以白米趸售物价指数换算成现今的货币,则相当於一度电新台币 24 元,可见当时电价的昂贵程度。
 
综上所述,若想吹个凉爽的电扇,除了电扇机体的费用之外,还需要缴纳电扇的电气费。当时电扇的电价计算分为定额制和从量制,前者为缴纳一定电费後,可以在固定时间内无限使用电扇,後者则是类似现今电力的计价方式,依照使用电量收费。
 
以 1900 年代的五口之家的台湾家庭为例(因为日治时期的台湾社会普遍属於单薪家庭结构,家庭人口也远多於今日的小家庭组成),维持家计的基本开销为 32.13 圆,如有额外使用负担电扇、电灯等电器,每月至少还需额外支出 7.6 圆的电气费。加上当时电扇并非家用必需品,即使是经济有虞的上层家庭,也未必会想支出这笔费用,而一般公教家庭,因为使用一台电扇,每个月就要花掉 5% 的收入支付电费,怎麽看都不是一个合理的开支;当然更别提收入最低的农民或劳工阶层,自然也负担不起每月收入的 10 至 15% 去养一台电扇。由此可知,如此高额的电费,也是造成电扇难以普及的主要因素。
 
也因为电扇与电费价格昂贵,大部分家庭无力购买,1924 年时,台湾电力株式会社曾推出一项「租用电扇」的服务,也可以说是当时使用电扇的主流选择。若是电力用户,便可以申请租用电扇,只要每个月缴纳一定的租金,即可享受电扇服务;若冬天不想吹电扇,还可以选择暂停电扇服务,每个月再缴纳一点「中止费」,就能在暂停供电的情况下继续持有电扇,等到隔年夏天再续缴租金即可。虽然是看似贴心便民的服务,不过後来却衍生出不少民众滥用中止费霸占电扇的乱象,使得台湾总督府不得不出手修改相关机制。
 
若要探究台湾电扇开始普及化的时间,大约是在 1930、40 年代左右,台湾电力株式会社为了鼓励民众多用电,曾於 1930 年和 1934 年两次大幅调降电扇售价与电扇用电的价格,且将电扇收费改为「累积递减费率」,也就是用电量越多、电价就越便宜,和目前强调节电的从量制累进费率可以说是完全相反。虽说客群依旧以白领阶级为主,但对於日治时期的台湾的电扇销售数量与普及率仍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平民的夏日救赎──那些装设电扇的公共空间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电扇在日治时期的平民眼中可说是「物以稀为贵」,所以不少商家脑筋动得很快,便想到了以「店内有装设电扇」当作吸引顾客的卖点,尤其在较高级的消费场所,电扇更成为必备设施。因此,当时也有个有趣的现象是,炎热的夏季,有装设电扇的公共场所往往成为城市居民避暑的首选,也经常有去百货公司吹电扇却不消费的民众──这点也和今日台湾人为了吹冷气而喜欢在夏天逛百货公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时台北「铁道饭店」、「梅屋敷」、「吾妻旅馆」;高雄「打狗旅馆」等高级旅馆或餐厅,都已经设有电扇。1910 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的「珈琲店」,更将电扇视为必需设备,藉此吸引顾客消费,在大多数中产阶级还没有购买电扇的时代,「珈琲店」很快就藉由崭新的设备和经营模式,成为文人聚会的场所。甚至在夏季吹着电扇,享「珈琲店」的餐点聚会,是当时知识分子相当流行的社交活动[2]。
 

台湾铁道饭店,作为台湾最知名的地标,这里不仅是旅客休憩之处,也是社交名流聚会的场所。(Source: wikimedia/公有领域)

除了较高级的消费场所之外,一些一般市民为主要客群的小吃店,也尝试装设电扇吸引顾客,台南就曾经出现一名郭姓市民,与几位安平人在庙口点心店,因争夺电扇风向发生口角,进而导致集体斗殴而被警察逮捕的事件,可见当时电扇珍贵的程度。
 
另外,像是电影院、公共澡堂、剧场等休闲场所等娱乐场所,也常见设置电扇,如位於台南的电影院「台南座」、「戎座」、北海岸第一家电影院「淡水戏院」以及台北西门町的剧场、台北「菊元百货」、台南「林百货」等,都是较早设立电扇的休闲娱乐场所。
 
到了 1930 年代,大众运输工具更已经普遍使用电扇,部分规模较大的公司、工厂等,也会设置电扇,供员工夏季消暑,以提升工作效率,如位於台北的电话交换局,就因接线室中空气混浊,而设置多架 60 寸的大型电扇,让接线室内空气得以流通,同时夏季也可消暑。
 

1937 年,当时台湾铁路二等车的内部,也已经有吊扇装设排列。(Source: wikimedia/公有领域)
1935 年台北电话交换局,电话接线生所使用的 60 寸电扇(Source:得泓版台湾日日新报/公有领域)

由此可知,虽然日治时期电扇在家庭中并不普及,但主要城市的市民,已经有不少机会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电扇带来的舒适。
 

感谢电扇,使台湾人的夏日永保清凉

电扇引进台湾已超过百余年,最初只是上层社会使用的奢侈品,绝大多数家庭无力购买电扇,也无法负担电扇高额的电费,让电扇在当时成为高级家电的象徵,也是探讨台湾电力普及深度的重要指标。
 

台湾电力株式会社厅舍,原为总督府土木部大楼。(Source: wikimedia/公有领域)

随着电力普及和电价降低,以及战後台湾开始具备生产电扇的能力,电扇使用成本大幅降低,1960 年代以後,电扇逐渐普及至一般平民阶级,1970 年代中期以後更逐渐成为家家户户都有的家电,说是生活必需品并不为过。
 
虽然在冷气普及之後,长江後浪推前浪──电扇已不再是大多数人夏季消暑的首选,但相较於使用冷气所需的高昂电费,电扇做为一项廉价的消暑家电,仍有其无可取代的地位。除了使用成本比冷气低廉之外,在天气不那麽炎热时,电扇更能发挥功能,尤其在亟需节能减碳的今日,电扇更是相对环保的消暑工具。
 
回顾台湾人使用电扇的历史,着实让人彻底理解今日生活的便利程度;毕竟,现在电扇不但相当普及,我们也还有更舒适的冷气可供消暑,夏季的舒适程度已经大幅提升,如果日治时期的台湾人有办法穿越至现代,或许也会对於这个现象啧啧称奇吧?
 

岛.电生活-台湾电力的时代样貌

这是一个关於台湾的人、土地与电力的故事。百余年前,电力引进台湾,一切的建设都象徵着文明与进步的现代化观点,自此全岛灯火通明、华灯绚烂。然而文明发展的光明背後,却隐含着我们付出的许多成本,以及被忽略的幽暗。故事从早期画家眼眸中对於「电」的风景描绘开始,进而阐述台湾来电後的文明发展,从第一盏电灯亮起、电厂设立、电网蔓延到再生能源的展露,说明「电」在台湾发展下与土地共谱的时代样貌。

▌时间:2022/12/06 ~ 2024/04/07 
▌地点:台博馆南门馆红楼展示馆2楼


[1] 台湾日治时期的货币为「台湾银行券」,以「圆」为货币单位,价值等同日圆。

[2] 当时的珈琲店并非目前的咖啡厅,而是有女给陪侍的社交场所,并演变成声色场所,部分成为战後酒家前身。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