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德文与热爱哲学的文艺青年:曾梦想开书店的李登辉,从阅读开启了人生之路
1.李登辉阅读兴趣的养成
说起李登辉喜爱阅读、喜爱书籍的缘起,必须从他的公学校阶段说起。1929 年,当时 6 岁的李登辉进入汐止公学校就读,只是配合父亲李金龙担任警察的职务需要调动,他也在六年间转校到南港公学校(约 9 岁)、三芝小基隆公学校(约 10-11 岁)、淡水公学校(12 岁),总共读了四间公学校,因为频繁转换环境,导致对同学不熟识、不易交到朋友,李登辉自己後来回想起来,认为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投入在书籍的世界中。

李登辉从淡水公学校毕业之後,经历了休学、考入台北国民中学校、再转学考入淡水中学校,最後在 1941 年由淡水中学毕业,最终考进台北高等学校(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这是当时台湾唯一一所高等学校,也是台湾唯一得以申请直升台北帝国大学的学校。
进入校园,让李登辉的眼界大开,除了他开始学习德文和历史等课程,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於英文老师岛田谨二以卡莱尔的《衣服哲学》为教材,这也成为影响他一生形式标准、思维想法很重要的一本书。书中主要是要让象徵、形式、制度等如外在衣物之外,去探究身为人的真理、本质。但对於当时的李登辉来说,这样哲学的题材实在难以清楚理解,於此契机下,他无意在图书馆中发现新渡户稻造撰写的《衣服哲学讲义录》,也因此李登辉重新对《衣服哲学》有更深刻的认识,包括从认识内容到建立「永恒的肯定」的人生方向,而他也对新渡户稻造兴起了崇拜之情。
在李登辉阅读歌德《浮士德》、仓田百三《出家及其弟子》後,认为这两本书与《衣服哲学》成为影响他人生方向的重要书籍时,更指出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是这三本书的交会点,建立了他对人生「活着有什麽意义」的目标方向。
可以说,李登辉从阅读中找到陪伴,也同时从阅读中找到自我、找到人生的方向。
2.李登辉的书店梦
1946 年,搭乘着米山丸的李登辉,在船上认识了医师何既明,他们谈着人生、谈着台湾的未来,成为了未来无话不谈的至交。也是在这次的邂逅中,有了创立出版社和书店的构想。
起初,李登辉曾经在行政院附近开一家书店,把自己读过的书、以及一些来自香港进口的书来卖。确实完成他的书店梦。
回到台湾之後,何既明联系了华裔日本籍作家陈舜臣,找了李登辉以及两位志同道合的夥伴,要在台湾也创立一间「岩波书店」,以延续文化的灯火。然而,当警备总部对这些自日本回到台湾的知识份子有所警戒,枪杀了两名夥伴之後,李登辉曾经到何既明住家里暂避风头,陈舜臣也回到日本,开书店的计画就此告吹。
不过,对於书籍的喜爱并未就此停下,每每遇到各种疑问,他总能从书籍中找到解答,也形成他丰富的书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