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着桌球拍,一手持着切肉刀──阿妈国手林白菊的乒乓球人生

 

台史博台湾女人口述历史拍摄计画
自 2008 年开始,台史博以此计画记录不同世代与族群的女性生命史,跳脱以往「大历史」的观点,聚焦於女性日常生命中的「变迁与适应」。本专栏将持续分享此计画的成果。

商家皆已歇息的民生市场,光线微微刺入摊位的里侧。林白菊坐在她工作四十余年的猪肉摊前,将型式各异的菜刀,花一般摊落在乾净的砧板上。

桌球国手、教练、「镇市之宝」,愈老愈是出名的她,显然对镜头并不陌生;微笑、眼睛有神,双手平放桌上,俨然一代宗师。「看,这是上次采访我的报导。」她从摊位後方柜子翻索出一本《镜周刊》,指着有她的那页说。照片上的她手持菜刀,在猪膀子、肩胛与五花肉之间,孩子一般开心地弹着球。我们央她现场示范一次,她彷佛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个环节,从不知哪个抽屉中摸出一颗桌球,抡起一把菜刀,旋即乒乒乓乓地打起球来。

走进猪肉摊

林白菊与她的菜刀。(Source: 刘维瑛摄影)

「这其实没有很难啦。」83 岁的林白菊笑笑说。

家中 13 个小孩,排行第 7,尚未懂事便被过继给阿姑,忆起小时候,林白菊没有太多困难的跋涉。她记得自己的日本名字叫「菊(kiku)」,但真正开始学会识字,已经是战後的事。好不容易读到国小毕业,15 岁,父亲过世,哥哥想到外面闯荡,猪肉摊的责任遂落到母亲与少女林白菊的肩上。

「因为妈妈比较软弱,她也不会(处理猪肉摊的工作),所以就请一个师傅来帮忙。」少女林白菊不怕生,师傅在拔骨、刮猪毛、切肉的时候,她在一旁边看边学。没想到「出师」的时间来得很快,由於师傅常常下午在摊位上和人对弈赌钱,「左邻右舍看了不舒服,就跟我妈妈说,如果他不想待了,不要留他啦。」

但师傅走了工作没人接,怎麽办?邻居自告奋勇来帮忙。他开始手把手教林白菊拔骨的步骤与眉角:怎样从最上方的排骨、龙骨拔起,继之大骨;拔完以後换小刀,将屠宰场没清理乾净的猪毛刮净。隔天林白菊现学现卖,将猪肉处理得妥妥当当。

「他(邻居)就说哪有那麽厉害的,我昨天才教,你今天就拔起来了,没有人这样啦,没有人这麽厉害的。什麽原因我这麽快就拔起来?因为以前那个师傅在做的时候,我都有看他怎麽拔,但是我不知道怎麽下刀而已,所以他跟我说完,我就可以马上拔起来。」一样是「没什麽难」的口吻,林白菊话语中难掩得意。杀猪是一项需要极大手劲、胆量与专注的工作,她 16 岁的时候便接下了,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血、肉与死亡,从此成为她的日常风景。

 

延伸阅读:「这可不是什麽青年返乡养猪的热血童话!」非典型、不浪漫、充满负能量的养猪青年李昭庆

拿起桌球拍

(Source: 刘维瑛摄影)

差不多也 16 岁的时候,一位家中经营桌球馆的国小同学,邀请林白菊去打桌球。从小便是田径队,短跑、跳远、铅球跟铁饼通通有奖的少女林白菊,开始和朋友作伙玩起了乒乓。没有老师,也没有什麽前辈指导,林白菊观察别人打球,从模仿他人的动作开始练起。

「那时候输一局要缴四角,赢不用缴,输的人缴。」说起自己的桌球新手阶段,林白菊咧嘴一笑:「我一开始都要缴钱。」还好球馆当时有伯乐,见林白菊有打球天份,每当他要离开彰化至南部工作时,便预付给柜台 300 块,说以後她打输都从这里扣。受到鼓励的林白菊,半年後便和国小同学打下彰化县的桌球双打冠军。

那便是报章杂志所报载的,桌球国手之路的起点;从县赛、省赛到代表国家比赛,林白菊斩获了无数奖项。谈起来一帆风顺,但那些真正艰困的、日复一日的练习,和工作後的体力调配,林白菊却没什麽提及,只是淡淡地说,自己喜欢运动。

於是一切疲累都成为自我实现的肯认,总是在猪肉摊的工作忙完後,下午紧接着去打桌球。

那时林白菊也练习国术,少林北派,从基本马步蹲起,一练便是数十年。从练拳到桌球的脚步、拔骨剁肉练就的力气与运动所需的体魄,国术、桌球乃至杀猪,看似不相干的三者实互为支持,织就了林白菊生活的表里。

奖盃之外的那些

林白菊身後的民生市场壁画,左侧画的正是一手持桌球拍、一手切猪肉的她。(Source: 刘维瑛摄影)

但生活总必有其取舍。曾经合作金库邀请林白菊加入球队,「但这(猪肉摊)没人顾啊。有过要请人啦,但是不划算啦,因为那时候请人,问说来帮我们做要多少,他说要三千多,进去合库两千多啊,我说这样不划算,」林白菊摇摇头,「他那边钱比较少啊,我这边请人反而赔啊,所以我就没有进去合库了。」

除了经济压力,林白菊没提的是,作为一个女人,在那样的时代氛围与社会环境下,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总要比男人多了些需要面对的问题。譬如结婚。年轻的林白菊,对「女人」被社会课予的责任有自觉,「我想说结婚後,有孩子就很不方便啦,要参加比赛都不方便,所以我就一直拖啦。」母亲没催他,倒是她现在的丈夫沉不住气;看着林白菊桌球一打 12 年,连交朋友的想法都无,直到他以死逼婚,林白菊这才终於点头。

幸好,结婚、育子并未如林白菊担心的那样,扼杀她的桌球梦。丈夫、母亲支持她,她以更多奖盃回报自己付出的那些练习时光。如今,83 岁,成了阿妈的林白菊,生活仍然一如既往:早上忙猪肉摊工作,下午打球。她开始教导、栽培桌球新芽,「算是我们会的东西,传给别人,留着对自己也没有什麽效果,但你如果让人进步,人家会很高兴。」另一方面,她亦持续在比赛中磨练自己。「160 岁」组的全国混双,当然,也是全国冠军。女儿问她怎麽不退休?「我退休太闲要做什麽?」林白菊以另一个问题做为答覆。

或许重复,真的便是她最大的幸褔。离去时,她不忘提醒我们,民生市场墙上的壁画,一位白发阿妈挂围裙,脚踩金鸡式、右手持拍左掌心放桌球向天,正是她。对生活怀抱数十年如一日的热忱,其实不像她说的,是一件不那麽困难的事。我在心底暗暗想着,一边替站在壁画前灿笑的林白菊,按下快门。

 

延伸阅读:「乒乓外交」──1970年代,让中美关系破冰的关键一球

 

《观・台湾》第 49 期「他们的人生主场」为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发行之季刊,除了在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商店贩售外,全台各地均有实体书店购买点,线上购买点也将持续更新!
台湾吧:购买连结
博客来:购买连结
聚珍台湾:购买连结
TAAZE读册:购买连结
读墨电子书:购买连结
诚品网路书店:购买连结
国家网路书店:购买连结
三民网路书店:购买连结
五南网路书店:购买连结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