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爱好音乐的医生,因为一场游戏发明了听诊器,就此揭开肺部的神秘面纱

如同科学家的烧杯、考古学家的刷子,最能代表医生的器具,大概非听诊器莫属。从幼稚园开始,就可以看见一些走路摇摇摆摆的小朋友们,拿着玩具听诊器在玩医生游戏,但究竟这神奇的装置怎麽来的、又是如何彻底改变了医学呢?这一切都要感谢一位爱好音乐的医生──雷奈克(Rene Theophile Hyacinthe Laënnec)。

 

法国医生雷奈克(Rene Theophile Hyacinthe Laënnec, 1781-1826)

以音乐解忧、医学为志的少年

故事要从法国大革命发生前後开始说起。1781 年,雷奈克出生於法国西边的布列塔尼,不过在他五岁时,母亲便因肺结核过世,担任律师的父亲长年在外无法照顾小孩,因此看顾雷奈克的责任便落到了叔叔身上。幼年的雷奈克身体十分虚弱,经常发烧,还患有哮喘。

病痛与孤单交错的童年,小小的雷奈克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当他因病痛被迫休养时,常常透过吹奏长笛和写诗,打发漫长的孤寂时光。不过音乐并非雷奈克的天赋所在,真正让他发光发热、扬名世界的志业是「医学」。

在雷奈克 12 岁时,他的另外一位叔叔在南特(Nante)的大学医学院工作,机缘巧合下,雷奈克决定动身前往南特学习。没过多久,他就证明自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医学天才,当法国政局因大革命遭受震荡之时,他依旧获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年仅 14 岁就前往医院,替病人或伤员进行一些简单的包紮与治疗工作。

18 岁的雷奈克已经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年纪轻轻就熟悉了各种临床工作,之後他前往巴黎深造,幸运地师从拿破仑御医柯维萨特(Jean Corvisart)。看似一帆风顺的人生,却被突如其来的噩耗打破,一路扶持他的叔叔突然因病过世,而夺走叔叔性命的,就是 17 世纪後广泛流行的致命疾病──号称「白死病」的肺结核。

在 17 到 19 世纪,结核病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染上这种病症致死的人数甚至高达全部死亡人数的 25%。一旦肺部染上结核菌,就会缓慢地吞噬患者的呼吸道,引发咳血,最终日渐苍白消瘦。这种细菌传染性也非常高,当患者咳嗽、说话或唱歌时,就有可能将结核病菌传染给其他人。对雷奈克来说,肺结核给予他双重打击──在他年纪还小的时候,肺结核就夺走了母亲的性命,如今连叔叔也命丧於此。

雷奈克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本来就有的哮喘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让他不得不暂停原本蒸蒸日上的医学事业,回到家乡。然而,他并没有完全停下脚步,1812 年正好是法国接连对外战争之年,他在家乡也依旧忙於治疗前线的病患。到了 1816 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彻底失败後,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恢复了法国旧帝制,雷奈克重新回到了巴黎,但他万万没想到,他将在此时实现自己对医学最伟大的贡献,并彻底改变了医学诊断的方法,那就是听诊。
 

要知道胸腔的秘密,难道只能解剖吗?

事实上,「听诊」这种看诊方法早在千年前就已出现。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就曾对病人使用过听诊法,不过当时还没有任何器具辅助,而是直接将耳朵直接贴在患者胸部上、倾听患者心肺的声音。在希波克拉底斯的纪录中,他第一个听到的声音是水气胸(Hydropneumothorax)患者的溅水声,另外他还描述了胸膜炎的声音(「像摩擦新皮革一样的吱吱声」)。但这种直接倾听的方式并不清晰,很难分辨胸腔中细微的声音差异,这时候该怎麽办呢?希波克拉底斯很快找到了一个酷方法:抓住患者的肩膀,猛力摇晃之後听!

 

从前的医生会直接贴在病患胸膛,聆听胸腔的声音

不过,听诊在中世纪几乎消声匿迹。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医学理论认为疾病的产生,是体内的四种「汁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产生了失衡。关於这些症状,他们可以透过病人的口述和外在迹象来诊断出疾病,所以当时的诊断方式主要为听病人描述症状,配合一些奇怪的诊断方式,像从尿液的颜色与味道(不要问医生怎麽知道味道)来进行诊断。很长一段时间里,医生对病人的身体内部究竟发生了什麽事,并没有特别的兴趣。然而,这种情况在中世纪结束後,开始出现改变。
 
印刷术让知识的传递变得极为快速,透过这个全新技术,来自义大利和法国的解剖书籍传遍了整个欧洲。到了18世纪,大量来自慈善医院的过世病人也提供当时的医生更多解剖人体的机会。随着人们对自己身体构造越来越了解,他们不久後便发现可以藉由观察器官的状态,来了解病患的身体状况。但现在有个问题:

 

只有解剖後,人们才能确定器官到底被破坏到什麽程度。

当病人还活着的时候,解开胸腔内部之谜的手段却很有限。除了听不太清楚的直接听诊法以外,还有一种方法叫「叩诊法」(percussion),这是 18 世纪一名维也纳医生利奥波德・奥恩布鲁格(Leopold Auenbrugger)想到的方法。这位医生小时候家中经营旅馆,有天他看见自己父亲正在敲酒桶,以此判断酒桶里到底是空的还是满的。对声音与音乐非常有天赋的奥恩布鲁格一看到,立刻灵光乍现!

 

维也纳医生奥波德・奥恩布鲁格(Leopold Auenbrugger)(Source: See page for author/ CC BY 4.0 )

人体的胸腔在很多方面就像一个酒桶,只要敲敲它,就能产生共鸣,并以此判断胸腔内到底有没有液体。没过多久,奥恩布鲁格便将这种方法发展为一种实际的诊疗方法,之後这种方法辗转来到了法国。而将这种诊疗法翻译成法文,并且将之发扬光大的人,就是雷奈克的老师柯维萨特。

受到老师启发,雷奈克也努力找寻能够更清楚听到胸腔内声音的方法。1816 年,他终於找到了。

 

一场游戏,促成了听诊器的诞生

1816 年 9 月一个凉爽的早晨,35 岁的雷奈克医生正愁眉苦脸的在罗浮宫花园中散步。这时的他面对一个棘手的案例:一名年轻女子因为心脏问题前来看诊,不过因为女子体态较为丰腴,雷奈克尝试了间接听诊、叩诊,都无法诊断女子到底得了什麽病。眼看着只剩下最後一个方法,那就是直接把耳朵靠在病人胸前听诊了!

然而考量到病人的性别、年龄,直接听诊实在是太令人尴尬,让虔信宗教的雷奈克挣扎万分。正当他为了此事苦恼不已时,他突然看到公园里的两个小孩,正开心地用木条和大头针玩着传声游戏,其中一个小孩用大头针刮着木条的一侧,另外一侧的小孩便可以清楚地听到刮木头的声音。
 
那一瞬间,雷奈克突然灵光一现。喜好音乐的他突然想起了声学中「一个简单而众所周知的事实」──当人在中空管子的一侧发声,藉由管子里的空气震荡,便能轻易让另一端的人听到传输的声音。他再次找来那名女性病患,将纸卷成筒状倾听患者的心脏,突然发现胸腔的声音比直接听诊更加清晰!
 
雷奈克马上发现这种新诊疗方式的无限可能,不只是心脏跳动的声音,甚至在胸腔内产生的所有声响,都可以藉此方法听清楚。之後,他陆陆续续花了三年的时间,在试遍各种材质与尺寸之後,终於设计出一个长 25 公分、直径 3.5 公分的空心木圆柱,并且取名为:「听诊器」( stethoscope)。意思就是希腊文stethos(胸腔)与scopos(看)的意思。
 

1819 年雷奈克设计的初代「听诊器」

 

解开肺部之谜,却也命丧肺部疾病

然而,雷奈克的研究之路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利用自己手中的听诊器,将病患胸腔里的各种声音连同屍检纪录连结起来,描述了各种病症在听诊器中的不同声音,像是肺炎会发出的喀哒声、气喘与支气管炎则会发出类似高音的呼哨声,而当出现喉炎时,气管则会发出遭受阻碍的颤动声。他一一将这些声音记录下来,并公之於众。

这套理论发展到现代医学,形成完整的听诊流程,医生听诊时应包含前胸与後下背,不同疾病会在不同部位听出异状,例如听诊前胸,可以诊断出是否患有气喘及慢性肺阻塞(COPD),後下背可以诊断出是否罹患比癌症更可怕的肺纤维化(俗称菜瓜布肺)。

雷奈克的文章引起国外医学研究者的强烈兴趣,整个欧洲的医生全都涌向巴黎,亲眼目睹这个全新的诊断工具。但很快地,雷奈克就从他的发明中,得知了一项最残酷的现实。
 
原来在这几年的高压工作下,雷奈克的健康早已亮起了红灯,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脸色也越发苍白。一开始,雷奈克本能地拒绝往最糟糕的方向想。但到了 1826 年 5 月,发烧、咳痰和呼吸急促无情地迫使他终止自己的工作。最後,他请侄子用听诊器来听听自己的胸腔,并描述听到的声音。最後根据侄子的叙述,他终於承认了残酷的现实──他,得了肺结核。

 

雷奈克用自己发明的听诊器为病人看诊

三个月後,年仅 45 岁的雷奈克撒手人寰。在遗嘱里,他将自己的几项遗产分给众人,包括他的手表、戒指等名贵配饰,其中他特别嘱咐的就是他的听诊器,他表示那是「我最伟大的遗产。」
 
听诊器就这样流传到整个欧洲,并改变了全世界。在之後的半个世纪,雷奈克发明的听诊器也逐渐改良成为我们现今常见的双耳听诊器,而肺部的秘密,终於透过它传出的声音,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本文由故事编辑部与百灵佳殷格翰共同制作延伸阅读:不再尴尬的乳房触诊,可能吗?──一位德国医生掀起的诊间温柔革命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