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换期】这是追求自由的时代:在全球近代化之前,18 世纪可能比你想的还重要
1789 这字词到底代表了什麽呢?在历史教科书的敍事之中,一般都是指称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间。除此以外,大家都对於这数字没有别的概念。不过,这本《1789:追求自由的时代》就从全球史的角度去给予 1789 年各种深厚的意义。或者说,通过 1789 前後出现在地球上各地区的历史事件,去解释一个时代共有性的现象,即对自由的追求,也让我们可以对於 1789 年的地球,有另一种见解。

不过,在理解这本书的时候,不得不提到本书各篇章的作者。这些作者实可以代表日本历史学界中,各大区域史上的重要研究者,透过较为接近通俗史学的形式,将自身的研究成果放在各自的篇章,让读者对於 18 世纪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重大事件,有另一种认识也了解其象徵的意义,比如本书的编辑岛田龙登,就是日本研究东南亚史的有名学者。而本书的作书太田淳,则专精於探讨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并组织以探讨东南亚等新兴国家的庶民生活的研讨会。所以,本书可以说是聚集了一群有一定研究成果的重要学者之经典之作。
在岛田龙登为本书所撰写的总论之中,就开宗名义说,这本书是以「追求自由的时代」为主题。在世界史的观念中,18 世纪并没有受到重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出现,都只被视为是激烈变动的 19 世纪的延伸。站在近代化的角度而言,18 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应该被否定的社会。不过,岛田提出近来日本学界对於有关 18 世纪的历史研究,出现两个新的论点。一、随着不同地区的历史研究取得进展,使得 18 世纪的延续性受到重视;二、学界开始反思「近代化」的观点,是否有所欠缺。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影响,是相互而非单向的。

基於上述两个论点前提,本书从五个章节来探讨 18 世纪全球的历史进程。在岛田看来,以往视 16 世纪为大航海时代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16 世纪西班牙与葡萄牙透过海洋向外拓展,建构了「殖民者」与「殖民地」的开发基础。但是,全球贸易网络在 18 世纪出现变化。美洲大陆的农作物进入贸易网络,让以往的奢侈品开始量产化,如砂糖的价格慢慢降低,使得消费者阶层逐渐扩大。而另一种变化则是全球贸易的结构化与参与者的多样化,黑奴开始从非洲到美洲从事生产劳动。而英国有着大西洋贸易体系作後盾,取得棉花作为原料,进而有能力在国内自行生产棉布。随着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建立,欧洲以外的国家也开始加入贸易网络的运作,使得整个贸易网络趋於多元。
18 世纪实为相对和平的状态。而各地区逐渐走向成熟为近代作好准备。而岛田指出本系列的丛书是为全球史书写的一大尝试。他强调:「全球史究竟该由单一人物的论述而形成,还是由作者群来分担主题而形成,至今还没有答案。微观研究的积累,未必就能组成全球化世界史的样貌。」

松嶌明男则从「支配性宗教」的角度去探讨法国大革命前後的法国社会。所谓的「支配性宗教」指的就是天主教会独占国家公共领域的宗教活动。教会与王权保持密切关系,并发挥强大的影响力。教会成员通过教义去规劝人民服从社会规范,并控制人民的思想行为。他认为法国大革命将支配性宗教社会解放出来使得人们从宗教裁判所的恐惧中解脱。这样一来,社会走向开放。但是,宗教解放的成果一直要到一百年後才开花结果。
延伸阅读:避免不必要的折磨与血腥、展现人死而平等的原则──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诞生由来
森永贵子强调俄国远东的经贸活动对於经济层面的刺激。她注意到哥萨克的探险事业与哥伦布等人一样重要。哥萨克的活动不只限於西伯利亚的陆地,亦遍及於环太平洋等地区,并逐渐打开了俄国与日本之间的海上贸易往来。因此,俄罗斯人的太平洋探险与地理大发现是一体两面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就向彼得一世提议查明「亚洲与美洲是连结在一起,还是有海峡分隔」的科学课题。

哥萨克军团攻陷西伯利亚汗国。哥萨克作为俄罗斯开拓远东的急先锋,也从陆路打开了全球化的另一座大门。(Source: wikimedia/公有领域)
随着俄罗斯开拓阿拉斯加,并致力打造殖民地。在此过程之中,俄国与太平洋之间的经济发展成为可能。环太平洋的跨国毛皮贸易事业便应运而生。由於俄国人无法负担经营开销等原因,俄国在北美的开拓被停止了。由於毛皮货源的枯竭等原因,俄国便开始思考出售阿拉斯加的可能性。森本认为毛皮贸易使得欧美各国开始重视与环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关系,进而成为要求日本开国的动力。
太田淳则探讨华人世纪在东南史的意义以及海盗在东南亚海域社会、经济、政治历史脉络中的定位问题。在太田淳的想法中,仍然以朝贡体系来思考东南亚海域的贸易秩序。但是,其重心在於马来法权威中的马六甲的苏丹国建构出自身的小中华概念。东南亚地区由人民进行其贸易,自由受到保护。而在欧洲人到来以後,原本的国际秩序才受到动摇。由於人民的角色相对重要,让海盗有其生存的空间。虽然海盗被视为反秩序的角色。但其拥有的武装力量,得以与国家相抗衡。不过,当殖民地政权建立後,有力人士更倾向与殖民地政权或东印度公司合作。由於东印度公司的强势介入,海盗的角色也逐渐变成体制外的性质。
荷兰东印度公司强化对东南亚贸易的管控。虽然让华人世纪与海盗的角色淡化。但是,中国商人脱离中国的海禁政策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东南亚武装集团的活动,都在反映出东南亚亦走在追求自由的时代中。

熊谷幸久探讨 18 世纪苏格兰的自由贸易活动如何影响到英国在亚洲地区的贸易政策。各种游说集团如何通过种种方式,以影响到英国国会在进行贸易活动时的讨论。这些游说活动的主要动机,即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而寄望於海外贸易活动所带来的利润与原料商品。在这两次的贸易自由化运动中,各游说关系者成功游说政府进行政策的修正。最终促成了东印度公司停止海外的所有商业活动。
铃木英明文章的问题意识在於法国大革命是否促成了海地大革命?铃木英明认为:法国大革命反而为废除奴隶交易提供相反动力。他提出一个问题:若某些人的自由是因为他人的不自由而得到实现。那麽,我们是否仍应该对这种自由抱持积极肯定的评价呢?他指出:虽然启蒙思想提供了反奴隶制度的思想养分。但是,启蒙思想家并未对奴隶的存在提出强烈的批判。反抗奴隶制度最为有力的群体,往往是对於奴隶待遇最有强烈现实感的人们。在这些具有现实感的人们,就包括伦敦市民。

由於英国黑人的增加,逐渐增加伦敦市民对於奴隶待遇的现实感。同时,由於工业革命出现一大批工厂劳工。他们开始对黑人抱持着同理心。这些心态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 1807 年废除奴隶交易的协议。不过,废除奴隶交易并不意味着反奴隶运动的成功。「师徒制」的出现,抵消了对於劳动力不足的状况成为了新的奴隶制度。但是,大英帝国的法律可以掌控黑奴的状况。因此,启蒙思想的影响力实有其时差。而所谓追求自由的时代,并不是对於任何人有同样的意义。这时代的成立是,透过迫使某处的人们陷入新的不自由才得以实现。

正如岛田在绪论中提醒读者们那样的:若是光看标题,或许会认为本书内容仅止於探讨始於法国大革命的自由运动。其实本书是以法国为起点,经由西伯利亚,将视野拓广至北大西洋及美国。接着南下绕到东南亚及中国等东海及南海世界,再将焦点转回英国的苏格兰,最後一章以印度洋世界非洲及美洲大陆为舞台。通过这一方式,使得多向型的历史敍述成为可能。岛田最後指出:所谓追求自由的契机,是在 18 世纪沉静的成熟中做为内在的变化之一。而於自由的追求,并不只出现在西欧世界之中。这是全世界在走向一体化过程中,最终孕育出的一种追求自由的共时性现象。
正如日文版的副标题所言,此书探讨的是「地域社会的成熟与世界的一体化」。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到本书各章节的安排都是在呼应此一论点,而在强调一体化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到各地域所存在的差异性和时差性,而不会让读者的认识流於表面。通过本书的敍述与编排,可以让读者加深对 18 世纪全球史的认识。
延伸阅读:17 世纪承先启後的几个关键──历史的转换期 7《1683 年:近世世界的变貌》本文为台湾商务《1789年.追求自由的时代》系列书评购买本书 西元1789年,人类历史的转捩点────────
➤ 西欧: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会议後企图恢复欧洲平衡
➤ 北美: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北美十三州脱离大英帝国
➤ 北亚:俄罗斯商人进出西伯利亚及北太平洋,谋求对外贸易
➤ 东南亚:华人大量移入南洋,在地商人势力崛起
➤ 非洲:废奴思潮影响三角贸易,契约制下的另一种不自由
经历了「漫长十八世纪」的酝酿,西方世界在十八世纪末迎来了两件划时代的大事:1776年美国独立,以及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这两大事件为滥觞,由西方引领全世界迈入激烈变动的十九世纪近代化时期。也因为这两大事件分别象徵脱离「旧世界」及「旧制度」,整个十八世纪亦被归类为平淡而僵化的、应该被否定的旧时代。
然而,根据近年来对十八世纪各地的实证研究成果,上述说法开始被挑战。发生於十八世纪末的变化并非断裂性的新/旧瞬时转变,而是一种长期连续性变化所导致的结果。无论是工业革命的基础、地域社会的成熟、世界贸易的流通,亦或是启蒙思想的催化,正因为有着漫长十八世纪的淬链,才能催生出十九世纪的近代化。再者,西方中心主义式的近代史论述也被检讨,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实则呈现了双向影响,而非由西欧单向推动全世界。十八世纪世界一体化的进展,为西欧社会的变化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