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沉昏的梦里觉醒起来!」反抗行动遍地开花,台湾的下一步该走向何方?|文协1920最终章

上一篇,开给台湾的处方:「然而台湾人现时有病了。」他们办报演讲放电影,拯救「世界文化的低能儿」|文协1920之三

一个大大的台湾,有三百六十万的同胞,实在没有一个代表我们的言论机关,使世间的人,几乎不知天下有个台湾。你道可愧不可愧呢?

1923 年,在日本发行的《台湾》杂志第 4 卷第 3 期上,出现了这麽一段文字。

 

这份《台湾》杂志,创办於 1922 年,是由《台湾青年》脱胎而来。当年的《台湾青年》,宛如其名称一般,充满朝气。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主事者们已经意识到,这份刊物的读者不能再局限於「青年」,而是应该「时势之推移与我岛文化之要求」,所以将刊物改头换名,成为了涵盖面更为广泛,「没有幼、少、青、壮、老之差别」的《台湾》。

 

《台湾》和《台湾青年》一样,都由在日台湾留学生主持。也因为编辑群是学生,杂志的经营很快就面临资金无以为继的问题。众人一方面咬紧牙关苦撑,同时也决议,由蔡培火以「台湾分社主任」名义,负责回台募款;日本方面,则由林呈禄接下发行人与编辑的责任。

 

蔡培火回台後,以「台湾杂志社株式会社」形式募得资金,并决定由林幼春担任董事长,林呈禄担任执行董事,董事与监事多半都是台湾文化协会热情的参与者,包括了蔡惠如、黄呈聪、蒋渭水、陈逢源等等。

 

《台湾》的精神,自然也与前一年成立文协遥相呼应,展现着关怀土地、拥抱世界的胸怀。在第一期的《台湾》上,有篇题名〈台湾的新使命〉之短文,出自林呈禄之手。他在文章中豪气地写着:「做为地球一部分的台湾、作为人类一分子的岛民,我们应急起直追适应新时代,启发精神的、物质的文化,对改造世界的大业有所贡献。」

 

台湾人唯一言论机关

就这样,《台湾》采取月刊形式,每月发行一次。但很快地,编辑者们逐渐感觉到,这样的发行频率太慢,并不足以应付当时快速变化的世界局势与汹涌澎派的思潮。更重要的是,如前段文字所言,那时的台湾,需要一份「代表我们的言论机关」。所以作者继续写着:

 

「自四月一日起,欲发行一种半月刊,名叫《台湾民报》(The Taiwan Minpao),目的是要普遍,使男女老少均知。所以用平易的汉文,或是通俗白话,介绍世界的事情、批评时事,报导学界的动静,内外的经济、股票糖米的行情、提倡文艺、指导社会,连络家庭与学校等:与本志并行,启发台湾的文化,对我们将来,实在大有可为呢!」

 

这一份与《台湾》并行的《台湾民报》,比原定四月一日晚了半个月,在 1923 年(大正 12 年)4 月 15 日正式於东京创刊。发刊词写着:「处在今日的台湾社会,欲望平等、要求生存,实非赶紧创设民众的言论机关,以助社会教育,并唤醒民心不可。」

 

来自台南的文人陈逢源,则在创刊号上写了一首诗:

 

诘屈聱牙事可伤,革新旗鼓到文章,适之独秀驰名盛,报纸传来贵洛阳。

诗中的适之、独秀,指的是当时中国五四运动中的两位主角胡适与陈独秀,他们高唱白话文学,强调打破传统,谋求中国的新文化,对於同时代的台湾知识份子,也有所启发。

⋯⋯想继续看下去吗?订阅後立刻揭晓!

月缴方案149TWD/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
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 350TWD/季浅嚐方案,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
此方案年缴方案原价 NT17881280TWD/年深入探索,精彩好文全都不漏接订阅
此方案49TWD/一篇我只想读这篇,支持好内容订阅故事,可以得到什麽?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